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26篇
  免费   908篇
  国内免费   266篇
财政金融   705篇
工业经济   370篇
计划管理   2132篇
经济学   3181篇
综合类   2639篇
运输经济   95篇
旅游经济   267篇
贸易经济   1415篇
农业经济   3034篇
经济概况   2462篇
  2024年   42篇
  2023年   269篇
  2022年   354篇
  2021年   448篇
  2020年   505篇
  2019年   333篇
  2018年   306篇
  2017年   334篇
  2016年   363篇
  2015年   454篇
  2014年   995篇
  2013年   1001篇
  2012年   1284篇
  2011年   1571篇
  2010年   1309篇
  2009年   1196篇
  2008年   1392篇
  2007年   1099篇
  2006年   1005篇
  2005年   587篇
  2004年   388篇
  2003年   314篇
  2002年   203篇
  2001年   187篇
  2000年   122篇
  1999年   73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乡村振兴战略和环境保护是当前经济工作中的重点。伴随经济全球化和“一带一路”战略的不断深入,生产要素国际流动日趋频繁。乡村振兴是国家重要发展战略,其重要抓手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因此,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共存的经济背景下,分析要素国际流动的环境效果,并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不同特征,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初始阶段和全面实施阶段分别进行分析后发现:在战略实施初始阶段,劳动流入加剧污染,反之改善环境;在战略全面实施阶段,资本流入改善环境,反之恶化环境。  相似文献   
82.
运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研究发现:农村家庭的炫耀性消费支出比例显著高于城镇家庭,且这一结果随时间变化比较稳健。进一步研究发现,在考虑了家庭参照群体的平均收入之后,城乡炫耀性消费差异不再显著,且参照群体的平均收入对家庭炫耀性消费的影响显著为负。这很可能来源于家庭为寻求社会地位而消费的动机,更高的社会地位意味着更多的财富和带来更高的收益。炫耀性消费充当了家庭社会地位的信号,向其参照群体传递了自身的收入水平状况,参照群体的平均收入越低,消费者寻求社会地位的消费动机越强。农村家庭参照群体的平均收入较低,所以其寻求社会地位的动机更强、炫耀性消费水平更高。因此,寻求社会地位的消费动机是城乡炫耀性消费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3.
近年来上市公司诉讼风险不断攀升,对审计师决策行为的影响日益凸显。基于这一背景,系统探讨公司诉讼风险对审计决策的影响,分别研究公司诉讼风险对审计费用决策和审计意见决策的影响,并考察在诉讼风险冲击下审计费用决策和审计意见决策间的关系,同时结合我国制度背景,研究法律环境差异性对两种决策之间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公司诉讼风险越高,审计师收取正向异常审计费用的概率越高,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越大;审计费用策略和审计意见策略之间存在替代关系,即审计师倾向于在出具标准审计意见时收取正向异常审计费用作为风险补偿。进一步研究表明,在外部法律环境薄弱地区,审计费用决策和审计意见决策之间的替代关系更加显著。研究结论有助于合理解释和评价审计师的决策行为,对监管机构规范审计师的行为有着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4.
河道水环境对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城市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正在不断壮大规模,现阶段正在朝着防洪固堤、水质提升、水环境改善方向发展,并且城市河道水环境的综合整治还要求对城市污水排放进行严格化管理,防止生活用水和工业污水对河道造成污染。论文主要对当前城市河道水环境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85.
本文基于世界银行发布的历年营商环境报告相关数据,从OECD ICIO提供的基础数据测算结果的基本事实出发,理论阐释了营商环境对攀升全球价值链的影响及可能机制。以此为理论先导,进一步利用跨国面板数据的计量检验发现:第一,营商环境优化的确对价值链分工地位具有显著正向作用;第二,上述正向作用不仅来自营商环境优化直接效应,而且还通过价值链迁移、创新活动激发、贸易条件改善等中介作用形成间接效应。据此,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对促进中国攀升全球价值链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86.
经济转轨背景下农村的银行服务网络呈现出不同于城市的演化特征。从制度变迁角度建构分析框架,基于历史、调查与访谈数据,以农业银行兰考县支行为例,探讨我国商业银行农村服务网络演化动力机制。研究表明:国有商业银行农村服务网络经历了恢复成立后的快速扩张和密集的人工网点服务,市场化改革中农村业务收缩和大规模网点撤并,到新时期人工、自助、电子、代理等多元服务渠道扩张;农村银行服务网络演化是商业银行和制度环境相互作用的空间过程,普惠金融战略下我国特别强调金融服务的均等化和基础金融网点的全覆盖,商业银行不断借助新的伙伴关系开拓农村市场,其中合作代理日益发挥重要作用。不同地区、不同商业银行农村服务网络模式的差异,农村银行服务网络转型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金融生态环境改善、农民金融素养提升的影响等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7.
刘智 《经济地理》2020,40(2):209-216
通过构建乡村旅游与农村可持续生计系统指标体系,运用变异系数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5—2018年张家界乡村旅游与农村可持续生计的耦合度和协调度进行测算,分析耦合协调度的空间格局,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方法对其驱动机制进行分析。研究表明:①2005—2018年耦合协调度保持连续上升的趋势;②乡村旅游发展初期呈现东部高西部低的分布格局,中期呈现东南部滞后于西部的分布格局,但最终张家界整个区县达到优质协调;③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人均GDP、旅游收入占GDP比重、农业机械化水平和人均财政收入等,且具有明显的时间异质性特征。  相似文献   
88.
王朝辉  汤陈松  乔浩浩  张伟  邢露雨 《经济地理》2020,40(3):225-233,240
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也是近年来研究热点,而在乡村旅游流领域研究相对不足。以湖州乡村旅游地为案例,通过对大样本数字足迹的数据处理,分析乡村旅游流空间结构特征,总结空间行为偏好。结果表明:①乡村旅游数字足迹呈现全年双峰值、月度差异不大的时间特征,"双核"多组团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古镇、古村、民宿等带有文化符号旅游景观导向的空间偏好特征;②网络密度0.27的乡村旅游流空间结构由连接度高的34个节点构成,除核心吸引的双核外,民宿集聚区构成了网络结构的核心点;③传统旅游吸引物、民宿集聚区等节点呈现较强的网络中心性,节点的网络结构特征反映乡村旅游流空间呈现的地理临近性,以及区域空间集聚、扩散与联动发展效应。依据研究结论提出"完善与发挥节点集聚扩散功能,增强节点对数字足迹的有效吸引力,提升乡村旅游经济发展质量,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89.
丁忠兵 《改革》2020,(5):150-159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与农民联系较为紧密的两类经济组织,是贫困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内生性力量。但在实践中,受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市场主体地位不明确、承担市场经营风险能力弱及农民专业合作社总体规模偏小、脱贫带动力不强等因素影响,两类主体的扶贫作用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重庆市城口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在近年来的脱贫攻坚中,一方面普遍性地成立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承接相关政府部门扶贫资源、开展村集体资产运营管理的平台;另一方面通过平等协商将村集体经济组织承接的扶贫资源以入股方式投入当地运行规范、实力较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以获取相对稳定的分红收益,并优先用于增加贫困户收入。该模式既为村“两委”参与市场活动和承接政府扶贫资源提供了有效载体,又较好地保证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的经营自主权,有利于构建激励兼容、多方共赢的长效扶贫机制,是有镜鉴价值的扶贫模式创新。  相似文献   
90.
Off‐farm work is a widespread, two‐edged, phenomenon that can help both the survival and the demise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agricultural exploitations. Given the prevalence of poverty in rural areas, nonfarm income has been credited with helping farmers to survive. But the observed shrinking of rural areas has also raised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off‐farm work is pulling farmers permanently away from farming.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mpact of farmer characteristics on the decision to work off‐farm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where this phenomenon has been largely neglected. A review of theory and prior empirical work suggests four main hypotheses which we test empirically.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while some farmer characteristics appear to be universal, others appear to be country‐ or culture‐specifi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